环太湖艺术城恽南田艺术高研班(山水画)近日举行了教学活动,特剪辑教学片段,与艺术界特别是山水界同仁分享,共同为山水画艺术的普及与提高作出贡献。
著名山水画大家,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。先后获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。其山水画古义盎然,情趣独具,造诣深厚,别开生面。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、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,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,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,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工程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2020年11月3日,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。
何加林既是中国当代画家中的佼佼者,也是新浙派山水画家中的代表性人物,他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新文人画之后的发展路向提出了崭新的命题。细察何加林山水绘画的创作源泉,笔墨技法吸收了黄宾虹宿墨法的养分,虽然墨色清淡,但却通过宿墨的叠加显现着丰厚的质感。
何加林认为,笔墨的狭义性即用笔用墨,具体包括笔力、笔性、笔意、笔势和黄宾虹所说的“五笔七墨”。
其中,笔力即以书入画,“当如作字法,笔笔宜分明”。黄宾虹也强调:“笔力是气,墨彩是韵,气韵变化,乃见生动。”笔力就是骨法用笔。笔性则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形态,内在如线条质量、弹性,外在如黄宾虹用笔之“折钗股”、潘天寿之“铁犁地”、陆俨少之“抽龙筋”等,笔意则强调线条的勾勒及虚实避让关系。笔势则是笔意累积的结果,包含用笔的节奏变化及画面组织能力,古人云:“气韵生动非云烟雾霭”,而是由笔墨笔笔生发而出,笔笔生发,正是笔势的内在关联。
“五笔”即平、留、圆、重、变。平者,心平气平运笔。留者,运笔积点成线。圆者,中锋用笔。重者,提笔欲上还下如春蚕吐丝,提笔欲下还上如高山坠石。变者,卧笔、侧笔、拖笔相辅于前四者。
“七墨”即浓墨、淡墨、破墨、积墨、泼墨、焦墨、宿墨。浓者,墨重如漆,因润而厚滋。淡者,墨如薄纱,缥缈而无迹。破者,浓淡互冲,混然而有迹。积者,层层堆叠,相融而有序。泼者,墨从水行,泼洒而随机。焦者,墨浓水渴,笔燥而迹干。宿者,墨滞水浑,迹厚而渍存。
广义性的笔墨则包括:笔墨境界、笔墨形态、笔墨结构、笔墨关系等。
他认为,笔墨样态是个性化语言的笔墨呈现,是每个人在长期的创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。比如范宽的豆瓣皴虽然源于李成的小雨点皴,与李成不同,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,更与李唐的刮铁皴大相径庭。又比如同样画一棵树,王蒙的树的形态与倪瓒的就完全不同。艺术家若不能形成自己的笔墨样态,便没有自己的风格。
笔墨结构是形成画面物象形态的造型规律,是笔与笔、墨与墨、笔与墨的排列、组合及结构。笔墨结构有疏密繁简、宾主倾让、大小远近、粗细纵横、方圆曲直等形态。比如小到一树一石的组织,大到画面纵横的布置,都属于笔墨结构。
在画画当中经常出现结构不搭,比如在画披麻皴时突然蹦出斧披皴、北方的山上长出椰子树等也属于笔墨结构出现了问题。
笔墨关系是由枯湿浓淡、虚实明暗、轻重缓急组成的。山水画枯湿难、浓淡易。所谓浓淡易就是在画画时前面的石头、树画得浓一点,而后面的小石头画得淡一点。而在枯湿这个方面有时往往会不经意,这个枯湿何加林用“渴度”来表述。就像温度一样的,一百度是温度,零下五度也是温度。
渴度和浓淡有什么不同呢?何加林认为,浓淡表现了主次,表现前后,表现了宾主关系,表现了事情的轻和重的关系,但是枯湿随时随地发生变化,也就是说渴度是表现质感的。比如用同样浓度的墨画一块石头,一个画得比较干,一个画得比较湿润,它们明显产生味道上的变化,会产生不同的质感。渴度非常重要,是笔墨关系的重要基点。